“大连博物馆藏西洋钟表展”背后的故事——他们用城市情怀和文化情结写下这部“时光记”

“时光记——大连博物馆藏西洋钟表展”现场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彭杭〛

“知来处,明去处。”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总有一些古老的记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要触摸文化遗产、探寻历史足迹,博物馆是再合适不过的去处之一。“时光记——大连博物馆藏西洋钟表展”便具有这样的意义。

一部钟表的发展简史,也是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历史。对时间的感知、体认和计量贯穿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始终。走进大连博物馆1楼B展厅,眼前仿佛出现一条时空隧道,在光影交错中,一件件布满岁月痕迹的古董钟表默默地讲述着光阴的故事,散发着时光不老的永恒魅力。

2022年5月18日,原创展览“时光记——大连博物馆藏西洋钟表展”正式开放,从公共场所的大型自鸣钟到家居摆设的机械台钟,再到便携性强的怀表,展览汇集了近年来大连博物馆收藏的西洋古董钟表中的精品之作,基本囊括了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西洋钟表的各种类型,以英、法、德、美、瑞五国所产的钟表为代表,集中展现了西洋钟表发展的历史脉络。

“人类为什么要掌握和测量时间?”“东西方计时工具的发展走过了怎样的历程?”“西方的制钟行业如何产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欧美各国近现代钟表制造业各自具有哪些特点?”因展陈设计的浪漫风格,也因这一系列知识点的解读,展览很快在观众中间传播开来。明信片盖章、表盘制作等手工活动排起长队,大连的“钟表博物馆”也成为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地。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洋钟表是如何集中到大连的?记者在了解“时光记”背后的故事后发现,是官方、博物馆、民间三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促成了这件美事。整个过程中,市政府相关部门、大连博物馆、以企业家和志愿者为代表的民间人士默默奉献、各尽所能,以炽热的城市情怀和深厚的文化情结共同写下了这部堪称经典的“时光记”。

在民间力量中,收藏家、大连易方文化创始人、易方陶瓷美学馆馆长李洪源和他的朋友葛先生相识是缘起。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洪源在葛先生位于上海的家中看到了一批古董钟表,当时就震惊了,“这些钟表是葛先生早年在欧洲各大拍卖会上的所得,后来他还用小叶紫檀等材料对钟表作了一定修复,非常珍贵。这样的好东西要展示出来才有意义,它们构成了机械文明的大系列,可以为身处电子时代的孩子们提供了解灿烂历史文化的机会,这无疑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李洪源认为,大连本就是一座多元、包容的城市,收藏并展出这些融合多国文化的钟表非常符合大连的城市特点。由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138件西洋钟表归属大连。

在得知大连博物馆有意收藏这批钟表后,葛先生大为赞赏,他认为这是为城市留下文化遗产的好事,于是作出义举,同意以远低于当年收藏拍卖的价格转给大连。即使如此,资金仍有缺口。但难能可贵的是,李洪源的朋友中间也有不少与他一样热心文化事业、关注文化传承的人。李先生、王女士等人慷慨相助,大连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最终买下了这批钟表。为此,大连博物馆还为李先生、王女士等人颁发了证书,感谢他们对城市作出的特殊贡献。

2020年9月30日,一辆从上海过来的货车停在大连博物馆的后门,让李洪源日日牵挂的“宝贝儿”终于千里迢迢来到了大连。接下来,整理、完善钟表的信息又是一场考验。两个月的时间里,志愿者李心悦和她的小伙伴每天都泡在大连博物馆的仓库里,拆封、拍照、搜索信息、记录文字……秋冬的地库阴冷潮湿,李心悦他们却干得热火朝天。

李心悦告诉记者,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西洋钟表研究体系,也没有专家能够全面掌握系统的理论,他们只能根据葛先生附在每个钟表上的手写卡片来进行整理,而卡片上只有大致年代和钟表价值,不足以完善文物信息。于是,他们只能沿着表盘上所透露出的点滴信息去国外拍卖行的网站上搜索资料,或者去查找表匠的资料,将表匠的履历和钟表的年代对应,以此补充。实在是什么也查不到的时候,他们还会把钟表拍下来上传到网络,看看别人手里是否有类似的东西,把重合的信息摘出来。李心悦说:“这个过程太艰难了,我们甚至还学习了《钟表专有名词字典》,愣是把两个文科生逼成了专业技术人士。”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2020年11月27日,辽宁省博物馆专家来连评估,高度肯定了大连博物馆藏西洋钟表的价值,这也为“时光记”的诞生打下了坚实基础。有专家认为,与故宫博物院等处所藏钟表相比,大连的这批钟表虽然价格不是最昂贵的,但它们的知识面之广、科普性之高却是“中国第一”。

“时光记”正式开展后,李洪源、李先生、王女士等“背后功臣”都去看过。在大连博物馆专门为这批钟表开辟的展厅里,当看到观众被展览所吸引,他们都甚感欣慰。李洪源说:“向这些怀善念、行善举的人们致敬,因为他们的存在,大连这座城市闪闪发光。”

【延伸阅读】

这些西洋钟表见证时光魅力

〚文·李心悦 图·大连博物馆 李心悦〛

大连博物馆藏西洋钟表共138件,基本涵盖近代机械钟表的发展历程。钟形全面,有马车钟、座钟、台钟、天文钟、地理钟、航海钟、飞机钟、闹钟、怀表。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瑞士。材质包括木质、瓷质、黄铜鎏金、金属、玻璃、珐琅。

法国保罗·加尼叶制作朝天摆纯黄铜皮套钟

19世纪

11.7cm×10cm×18cm

保罗·加尼叶(Paul Garnier)是19世纪中期法国最著名的皮套钟大师,他的制作工艺技术堪称一流,其机芯发明技术也让同行们钦佩。

皮套钟公认是法国钟表大师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 Jouis Breguet)于1810年发明的。之所以叫皮套钟,是因为它们通常有一个皮质或木质包皮的钟套以更好地保护钟。

皮套钟的产生与19世纪初欧洲人崇尚旅游密不可分。在火车大规模运营之前,马车是主要的陆路交通工具,一种适合乘坐马车时携带的计时器——皮套钟诞生了,因此也有人称其为马车钟。皮套钟是能适合各种旅途恶劣环境、四季气候变化的稳定计时器,在1830年至1930年前后风靡欧美。

美国蒂芙尼纯铜石英表

19世纪

36cm×25cm×58cm

宗教题材钟表,正面带有耶稣雕花,顶部四边坐落带翅神兽,侧面环绕八根雕花罗马柱,底部四边镇守兽首,兽爪四足底座。

蒂芙尼自1847年开始销售钟表,随后与瑞士表坛巨擘百达翡丽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日内瓦开设了制表工坊,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约翰·莫雷定制座钟

19世纪

26cm×16cm×28cm

约翰·莫雷(John Morley,1838年—1923年)是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和报刊编辑,他做过记者和国会议员,担任过爱尔兰政务司司长、印度事务大臣。

瑞士伊姆霍夫(Imhof)天文地理世界时台钟

20世纪

直径20cm 高12.5cm

这款罕见的台钟产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功能完好,走时准确。机芯有15颗红宝石,地球盘面非常漂亮。钟为24小时制,分针在地理图上方,时针在地理图下方,转的过程中表盘会跟随指针转动。

积家空气钟

20世纪

21cm×17cm×25.2cm

积家空气钟始于1928年,以空气中的温差变化作为运行的动力来源,理论上一个空气钟可以连续运行600年。

编辑:高佳欢